GB/T 44500-2024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,于2025年3月1日正式实施,旨在规范新能源汽车(纯电动汽车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、燃料电池汽车)的运行安全性能检验流程,保障车辆在行驶中的安全性。该标准适用于车辆生产、使用及监管环节,覆盖从车载系统到整车安全的全方位检测。
一、测试对象分类
标准明确三类新能源汽车需接受检验:
- 纯电动汽车(BEV):依赖动力电池驱动,无内燃机。
-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(PHEV):兼具电池驱动和燃油驱动模式。
- 燃料电池汽车(FCEV):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源。
二、核心检测项目解析
标准共涉及12大类检测项目,覆盖车辆关键系统与安全场景。以下为分类解析:
1. 车载系统安全检验
- 功能安全测试:验证系统软件逻辑的可靠性,例如紧急制动、能量回收功能。
- 网络安全测试:防御黑客攻击,确保数据传输加密与入侵检测能力。
- 数据安全测试:防止用户隐私数据泄露或篡改。
2. 动力电池安全检验
- 物理安全性:检查外壳完整性(裂纹、变形)、内部短路或漏液风险。
- 电气性能测试:测量电压、电流、容量等参数是否符合标准。
- 极端工况模拟:通过碰撞、针刺试验验证电池组安全性能。
3. 电机及驱动系统检验
- 性能测试:包括输出功率、扭矩、转速及效率评估。
- 安全保护机制:过流、过压、短路保护功能的可靠性验证。
4. 整车碰撞与防火安全
- 碰撞安全测试:模拟多场景碰撞(正面、侧面),评估车身结构强度、安全气囊触发性能。
- 防火测试:静态与动态工况下的燃烧试验,记录火焰扩散速度与烟雾浓度。
5. 热管理系统检验
- 温控性能:确保电池、电机在高温/低温下的工作稳定性。
- 热交换效率:验证冷却与加热系统的响应速度与能耗。
6. 其他关键项目
- 供电系统安全:高压电路绝缘性、充电接口兼容性测试。
- 车载信息系统:屏幕交互稳定性、导航与娱乐系统可靠性。
三、检测流程与判定规则
- 基本要求:被检车辆需处于正常使用状态,无改装或故障。
- 环境条件:检测需在温度-20℃~40℃、湿度≤85%的室内环境进行。
- 结果判定:任一关键项目(如电池安全、碰撞性能)不达标即视为检验不合格。
该标准的实施将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升级,强化企业对安全性能的重视。对用户而言,通过标准化检测可显著降低车辆自燃、碰撞事故等风险,提升用车信心。